文化教育类建筑保护(40)上海医院老建筑保护修缮

玉竹加盟网 2023-06-28 17:53:56

【导读】《何沪建筑博览》历史保护建筑:文化教育类建筑保护(40)上海医院老建筑保护修缮复旦大学老建筑保护修缮(1、2、3)上海交大老建筑保护修缮(4、5)同济大学老建筑保护修缮(6、7)华东政法大学老建筑修缮(8、9、10)上海音乐学院老建筑修缮(11、12)华东师范大学老建筑修缮(13、14)上海理工大学老建筑修缮(15、16)上海大学老建筑保护修缮(17)雷士德工学院保护修缮(18、19)上海高校老建...


《何沪建筑博览》历史保护建筑:


文化教育类建筑保护(40)上海医院老建筑保护修缮


复旦大学老建筑保护修缮(1、2、3)


上海交大老建筑保护修缮4、5)


同济大学老建筑保护修缮6、7)


华东政法大学老建筑修缮8、9、10


上海音乐学院老建筑修缮(11、12


华东师范大学老建筑修缮(13、14


上海理工大学老建筑修缮(15、16


上海大学老建筑保护修缮(17


雷士德工学院保护修缮(18、19


上海高校老建筑保护修缮20、21


杨浦图书馆改扩建22、23


东方图书馆保护修缮24、25


明复图书馆保护修缮26


上海老图书馆保护修缮27


江湾体育中心保护修缮28、29


虹口体育场改建修缮3031


沪西体育场改建修缮32、33


卢湾体育中心保护修缮34


跑马场保护修缮与消失35、36、37


老体育场馆保护修缮与消失38


华东医院1号楼顶升修缮39


上海医院老建筑保护修缮40、41、42)


历史保护建筑:文化教育类建筑保护


上海医院老建筑保护修缮


保护修缮篇(标题)


九旬“高龄”国妇婴旧址经修缮露出雕花木梁,今后将成社区医院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方乐 栾吟之2018-02-27 06:30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百拾“华山”再出发 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揭牌,华山医院西院试运行来源:新民晚报2017-11-17 12:11 记者:施捷编辑:易蓉


仁愛濟世,上海灘最老醫院-仁濟醫院2017-09-20食硯無田


上海这家医院,有一堆百十年未曾改变的石头2017-09-19上观新闻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作者:黄杨子


按三级医院建设标准,嘉定区中心医院改扩建工程全面施工2017-05-21嘉定发布 来源:区建管委、区中心医院编辑:陈玉珍


名老中醫蔡淦:百年曙光,一片杏林2017022411知滬·連載·廣告稿件來源:解放日報本報記者 沈軼倫


上海同仁医院迎150年院庆 两国际基地落户该院2016-12-08 12:40来源:新民网记者:萧君玮 编辑:见习编辑 周慧婕


【知沪者也】从金神父路上的广慈到瑞金医院作者:陈俊珺 2016-11-06 07:08:19


北外滩又一不可移动文物被拆除——位于杨浦滨江核心区 建于1919年 区文物部门称系两年前被“误拆”发表于2015-05-26 07:43早报记者张婧艳 实习生戴天骄


文物又被拆:百年巴洛克风格古建筑遭“误拆”2015-05-26 07:30民生社会澎湃新闻


仁济医院:中国西医的摇篮2015年05月24星期新民晚报B12版 王瑜明 袁蕙芸


仁济西院门诊楼将建空中花园——改造后实现4G网络全覆盖,可手机查询实时排队信息早报记者 胡宝秀 等 发表于2014-10-13 07:36早报记者 胡宝秀 通讯员 黄敏婕 袁蕙芸


上海“老克勒”医院门诊楼“修旧如旧”——仁济医院西院升级亮相:4G网络全覆盖,市民可拿着手机看病2014年10月11日A08 :上海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晨报记者陈里予


网络覆盖 智能导医 设备先进 环境舒适170岁仁济西院留“旧貌”展新颜2014年10月10日星期五新民晚报A07版 本报记者施捷通讯员黄敏婕袁蕙芸


修缮改造保留英式典雅风格,注入现代医疗服务模式与功能——170岁仁济西院今换新颜(附照片)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文汇报05版 本报记者唐闻佳


仁济西院的“大修”思路与人文启示——如沐春风的医患关系在细节中承继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文汇报05版 本报记者 唐闻佳


百年老院,大爱无疆2014-10-06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解放网/记者王珏、何媛、李敏、李君娜


市十医院中医楼修葺一新启用——“中医第一楼”传承海派中医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新民晚报A12版


“红房子”迎130周年华诞——分娩数、门诊量等均列上海妇产科医院之首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东方早报首页早报记者 陈斯斯


“红房子”的前世今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院130周年2014年6月6日08:08-专题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陈俊珺


传承优良传统 弘扬时代精神 ——妇产科医院院史陈列馆真实记录“红房子的前世今生”作者:王珏 黄文发发布时间:2014-05-23


百年红房子 梦想新起点2014-03-10 14:02:39中国经济导报网


仁济西院住院楼修缮竣工2013年7月2日A12:A12-上海稿件来源:新闻晨报作者:陈里予


仁济西院住院楼今修缮竣工2013年7月1日A1叠10:A1叠10-新闻热点稿件来源:新闻晚报作者:许沁


仁济医院西院修缮老病房——门诊正常开业 部分病房关闭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新民晚报A07版


仁济西院老楼明起改建两年后急诊重新露面——上海人类精子库或进入仁济北院,规模将急剧扩充2011-07-31 08:06:47 来源:解放牛网新闻晨报□晨报记者陈里予


民族辦醫艱辛路20101219星期日新民晚報B13


瑞金医院院史陈列馆上午开馆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新民晚报A03版


上海的知名人文建筑(空军455医院老楼2005-03-15 23:49节选


保护修缮篇(正文)


九旬“高龄”国妇婴旧址经修缮露出雕花木梁,今后将成社区医院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方乐 栾吟之2018-02-27 06:30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摘要:早在1927年宅邸建成之初,潘老板或许并不会想到他的私宅日后会成为一处公共建筑,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次进出,并将延续百年……


             


题图来源:钟经纬 内文图片由钟经纬摄影


许多人并不知道,位于徐家汇、由宋庆龄创办的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其实最早位于普陀区长寿路170号,旧址保存至今。这栋老房子建于1927年,经过几度历史变迁后,将在今年第二季度重新开放,担负起长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职责。


老建筑新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事先需经过复杂专业的保护性修缮,还要兼顾医院服务病患的实用功能。两年多的大修中,不断有新发现,天花板和墙壁之后尘封已久的雕花木梁、宝瓶栏杆重见天日,早已改了结构的天井也被重新打开……


民国第一个中国妇孺救济会医院



在长寿路沿街的一众高楼大厦之间,170号沿街的这栋老建筑显得独具一格。这是一栋有故事的老房子,属于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普陀人都知道,这里是区妇婴保健院。院内共有4栋建筑,其中建于1927年的1号楼是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旧址。


根据现有的历史档案记载,这栋楼原是米商兼建筑商潘源泰的宅邸,之后,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专以救济妇孺为目的的全国性慈善救济组织——中国妇孺救济会医院,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为孤儿院。


1951年,宋庆龄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并将10万卢布全部捐赠给中国福利会,筹建妇幼保健院。1952年,中国福利会以胶州路妇幼保健站和沪西女工保健站为基础,在长寿路170号正式成立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后于1956年迁至徐汇区,并在原址组建成立普陀区产院,1961年更名为普陀区妇婴保健院。


直到2014年10月,普妇婴迁至长风新址,长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棒,入驻这里。


各路专家学者共同制定修缮标准


老建筑每一次新用,都要历经复杂的保护性修缮。据普陀区文管办负责人介绍,近90年的历史中,老楼已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改建和粉刷,最远可追溯到的建筑资料只有十几张绘制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图纸,与眼下的结构形态已经相差甚远。


想要修复历史原貌,到底该怎么做?又以什么年代的面貌去修复?这幢楼的产权所有者普陀区卫计委,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邀请了全市文保、建筑、方志等各界专家学者前来进行会诊研讨,请有文物修缮设计资质的公司设计修缮方案。在方案设计中,运用3D扫描建模的技术,并参考历史资料,在电脑上重新复原老宅原有的基本结构。数易其稿后,最终以1952年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建院时期的历史原貌为修缮标准,既再现历史风华,又秉承了宋庆龄的办院方针,该方案得到了区文物主管部门普陀区文化局的批准。


2015年10月,修缮工程正式开工,由上海在文物保护工程方面极富经验资质的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建工五建担任设计、施工,于今年1月完工。几十年来,老建筑里早已超出其原有负荷,已非原样,所以在工程中,除了对砖基础、混凝土梁、楼板、砖柱、砖墙、木柱、木梁、木楼梯等各方面进行加固处理外,更让文物建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复原,重现“芳华”。


外墙贴保鲜膜恢复最初面貌



如今,这栋建筑的外墙从外观上看已与数年前有了明显变化。之前,外墙经过多次粉刷,修缮前是粉色的,门楣、山花、窗台等处刷白色。但秉着修旧如旧,还原历史原貌的原则,在这次修缮中,让原本的水刷石外墙重见天日。


据介绍,修缮队伍先是采集了墙面样本送至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中心,相应配制了专门的脱漆剂涂在墙面上,并用保鲜膜将整个建筑外墙包裹,促进试剂与墙面的乳胶漆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揭下保鲜膜,使用高压水枪冲洗,最终才露出了底下的水刷石墙面。


但是经过数十年自然界的风化和人为的改造,墙体表层破坏已经相当严重,为此上海五建的修缮队按照检测数据,配比了深灰、浅灰、黑等6种石子,调入灰浆,重新刷在墙面缺损处,做到“修旧如旧”的效果,现在如果不仔细看,几乎难以分辨出修补的痕迹。


重新打开天井兼顾文保与实用



这是一幢三合院式的建筑,形似上海人熟悉的石库门住宅,可以辨认出它具备主楼、东厢房和西厢房等结构,但入口本该是天井的位置却成了大厅。


这是营造者故意为之?还是后来改造所为?随着修缮的深入,这个谜底被一点点揭开。


在修缮过程中,工人敲开了入口大厅的石膏天花板,发现后面是一层透光板,再揭开,上部还有铁质吊顶,吊顶上又覆盖透光板。据结构工程师和文物保护专家分析,这些都是后来一次次加盖的,潘氏宅邸建成时的确曾有过天井,并且与东西厢房、正面客堂间隔开,完全是传统石库门格局,后来或许为了扩大室内面积而将天井覆盖。


问题又来了:现在到底是重新打开天井,还是继续保留室内大厅?修缮团队努力在恢复原貌和兼顾实用性上达到平衡:拆除铁质旧吊顶,重新搭建钢结构顶棚并镶嵌玻璃,形成一间“阳光房”,保持使用面积的同时,还能防雨保温。而为了恢复历史风貌,之前安装在大厅内的升降电梯,也迁移至与1号楼相接的2号楼。


意外发现尘封已久的雕花木梁


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这栋建筑有着西式的外墙装饰,但里面还藏着“中国心”。在修缮中,工人在一楼天花板内还意外发现了尘封已久的雕花木梁,其中四根横梁贯通了一楼三开间,形成了传统江南建筑的厅堂样式,梁上以深雕、浮雕、圆雕技艺描绘出文人聚会、武将行军、殿宇亭台、牡丹卷草、祥云蝙蝠等装饰,且木雕基本保存完好,部分有破损缺失的雕花也由专业人士在电脑上进行重新绘制,并用激光雕刻后补缺,清洁后重新上漆,现已光亮如初。


但木雕容易积灰且不易清扫,作为医院必须考虑到自身功能性和国家制订的消毒卫生标准,所以在修缮之后,仅露出中开间的雕花木梁,形成一条展示历史底蕴的走廊,而左右开间的木梁因位于诊室上方,在修缮后仍封闭在天花板内。


依样重新制作已损毁的宝瓶栏杆


如今亦旧亦新的建筑里,拾级踏过加装钢结构支撑、有着雕花的精致木楼梯。进入二层,这里现打造成了简洁的中式风格,室外有回廊,可俯瞰一楼天井、眺望长寿路街景,回廊边有90根造型精巧的水磨石宝瓶状栏杆。但你很难发现,这些栏杆中只有42根是历史原物,另有48根是大修中重新打磨的。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本次工程中,与水刷石外立面并列的两大修缮核心。


据介绍,二层东中西三面内侧回廊之前一直被砌成砖墙封闭,直至本次工程中敲开墙面后才发现这批栏杆,但在早期的大改造中,半数宝瓶栏杆被人为破坏,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及缺失。


为此,修缮队伍特地聘请了专业的工匠师傅,以现存的栏杆为母本,制作模具;对栏杆水磨石的颜色制作多个小样,调整颜色配比及石子大小,确保颜色能与现存栏杆更相近;再用水磨石拼色剂对新做的栏杆进行做旧处理,最终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而栏杆从制作到打磨都由工匠师傅全手工完成,一根就要花将近一周的时间。


而三层阁楼也在此次修缮中经历了重新构建,早先的逼仄格局被打破重建。施工人员在工程中发现,这里的旧隔墙竟是用泥土混杂稻草砌成的,可能还是建国初期经济拮据的产物。


今后患者将在此获得最大便利


院方还充分考虑病人看病的便利性。由于1号楼电梯位置的移动,可能造成患者上下楼的不便,因此院方设置就诊人员在一楼大厅挂号、候诊,而就诊、取药等同样可以在1号楼一楼完成。


宽敞的大厅内将设置自助挂号和签约居民综合服务中心。另外,院内还将实现微信、支付宝移动扫码支付功能,就诊人员不必缴纳现金,结算速度较快,有助于提高门诊收费工作效率,缩短排队缴费时间,改善就医体验。


1号楼中式风格的二层将作为医院特有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两边设治疗区,提供针灸、推拿等治疗;中间区域提供中医健康教育、医疗和体验服务,并设置草药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而空间面积较小的三楼,则是医院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和休息区。


今年第二季度,社区医院就将从长寿路505弄3号的老院搬迁至此,并在这里配备120名医护人员,4号楼住院部将安排有80张床位,数量比老院多出30张。


早在1927年宅邸建成之初,潘老板或许并不会想到他的私宅日后会成为一处公共建筑,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次进出,并将延续百年……


百拾“华山”再出发 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揭牌,华山医院西院试运行来源:新民晚报2017-11-17 12:11 记者:施捷编辑:易蓉


新民晚报讯()从“沪上之冠”到“全国著名综合性医院”,从14亩土地2幢小楼到第4个院区即将建成运营——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历经沧桑。17日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一场中外嘉宾云集的“医院管理国际高峰论坛”纪念建院110周年,同时宣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揭牌、华山医院西院启动试运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为华山医院110周年纪念活动发来视频表示祝贺。副市长翁铁慧,对口支援省市领导、甘肃省副省长李斌和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等出席上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活动并讲话。



1907年华山医院创立,前身是中国人自办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图中建筑已毁于战火。


医院创始人沈敦和先生是中国红十字会缔造者之一。上图为红十字会老楼,下图为红会老楼保留至今的样子。


上海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红十字医院,起步于战火纷飞、救援迫切的1907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一.二八”淞沪抗战、抗美援朝战场,以及之后的唐山特大地震、江西特大洪水、汶川特大地震、雅安地震、菲律宾台风灾后等等,“华山人”足迹所致,始终秉承着红十字初心。


华山医院院区夜景;华山医院楼顶停机坪


目前华山医院拥有多个院区、近2700张核定床位,45个临床医技科室中,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0个、卫生部(国家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全院年门急诊总量逾440万人次、手术6万余人次。


专家墙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名院士领衔的全院医疗技术团队连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成果累累,近5年发表论文4000余篇,被SCI收录达2000余篇。在刚刚颁发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上,华山医院名列全国第8名。


作为复旦大学首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全国最高级别的医学科研平台,今天揭牌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由华山医院携手相关院校,依托典型老年化城区医联体,开展老年疾病的调查、机制研究、干预评估与康复,重点围绕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感染与免疫疾病、骨关节和运动障碍、肾脏及泌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以及康复营养护理等领域进行研究,并通过临床大数据等公共平台建设,探索适合国情的老年医学发展新路径。


华山医院西院模型效果图


即将迎来试运行的华山医院西院坐落于闵行区华漕镇,紧邻虹桥国际交通枢纽,占地100亩,核定床位800张,为国家卫计委和上海市“部市共建”。立足基本医疗的新院区定位于“大专科、小综合”,将入驻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康复科、中西医结合科等一批华山医院的优势学科,努力打造成国家神经科学中心、长三角创伤医学中心及大虹桥区域医疗中心。


今天同步进行的“2017医院管理国际高峰论坛”,分设改革与发展、战略与品牌、学科与人才、质量与服务、团队与文化5大主题,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医院、医疗集团的管理专家。华山医院院长丁强教授在其主题发言中,用“救死扶伤、服务国家,敢为人先、拥抱改革,凝聚特色、突出优势,心系患者、投身公益,接轨国际、对标世界,立足上海、服务上海”6点感悟,概括了华山医院110年的发展之路,并期待华山医院与业内同道凝心聚力,为健康中国全面小康奋力前行。


仁愛濟世,上海灘最老醫院-仁濟醫院2017-09-20食硯無田



11846-1861年間,中國醫院(Chinese Hospital),又稱雒氏診所;圖2:首任院長洛克哈脫();談文蔔()



3:仁濟醫館於1874年建造的男病房


1839年,受基督教倫敦佈道會派遣,英國人威廉·洛克哈脫(William Lockhart 18111896)抵達澳門,並在當地學習漢語,之後又去香港、廣州、定海等地傳教和看病施藥。次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洛克哈脫在舟山入伍當軍醫,184311月抵滬。洛克哈脫早年習醫于倫敦蓋氏醫院,擅外科,兼精眼科,為英國皇家外科學會會員。一到上海,洛克哈脫就與先前來滬的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商談開辦醫院事宜。19442月,在老城廂大東門外,洛克哈脫創辦了西醫館,名中國醫院”(Chinese Hospital),俗稱華人醫院,又稱雒氏診所(2左。洛克哈脫的中文名字是雒魏林)


中國醫院初創時,因經費短缺,僅在大東門外租賃一所民房為醫館臨時用房。184410月醫館遷至小南門外另一幢較寬敞的住宅內,能容20人住院治療。洛克哈脫醫術高明,且待人寬厚,開院初期聞名而來的病家日益增多,截止 Tags: 40 建筑 保护 修缮 文化教育

上一篇:听说你去年赚了一个亿 #2020.12.30

下一篇:写在成绩出来前

免责声明:该文由项目方自行发布,玉竹加盟网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以上信息不代表玉竹加盟网的观点和立场。市场存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要咨询

 免费咨询微信:yuzhuw666

请填写或选择常见问题

  • 项目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加盟商了吗?
  • 我想详细的了加盟流程,请联系我!
  • 留下邮箱,请将详细资料邮件给我
  • 代理/加盟鱼你相伴能得到哪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