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当科学大家遇见科学青年

玉竹加盟网 2023-07-08 13:02:50

【导读】北斗导航、深海钻探、类脑计算……国内首档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热播当科学大家遇见科学青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柴雅欣视频制作叶源昊在《未来中国》第三期节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和科学青年们交流探讨,讲述行业内科技应用和科研故事。(《未来中国》栏目组供图)蘑菇可以用来造房子?导航不是北斗的唯一绝技?女娲竟是神话里的材料学家?这些有趣的问题,来自正在热播的综艺节目《...


北斗导航、深海钻探、类脑计算……国内首档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热播


当科学大家遇见科学青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视频制作 叶源昊


在《未来中国》第三期节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和科学青年们交流探讨,讲述行业内科技应用和科研故事。(《未来中国》栏目组供图)


蘑菇可以用来造房子?导航不是北斗的唯一绝技?女娲竟是神话里的材料学家?这些有趣的问题,来自正在热播的综艺节目《未来中国》。


《未来中国》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科学院传播局参与指导,上海市精神文明办联合主办,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制作播出。节目中,一群顶尖中国科学家从幕后走到聚光灯下,揭秘前沿科学奥秘,分享探索未知的心路历程和科研故事;在科学家的引领下,科学青年在科普竞演中解读前沿科技、延展科学精神,共同展望未来中国。


当科学大家遇见科学青年,会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当前沿科学与娱乐综艺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记者就此采访了《未来中国》的主创和嘉宾。


聚焦前沿科技话题,顶尖科学家和科学青年同台探讨,分享业内最新科技应用和科研故事


节目以“未来”为名,一语双关。“‘未来’既是节目选题的重点,瞄准前沿科学问题;‘未来’也与年轻人紧密相连,他们是未来中国的希望。”《未来中国》制片人、主持人陈辰说。


《未来中国》共十期节目,目前已播至第四期,主题涉及北斗导航、材料科学、深海钻探、类脑计算、基因科学等领域。每期节目,都会有一位相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上台,和科学青年们一同交流探讨,讲述行业内最新的科技应用和有趣的科研故事。


古有北斗七星辨明方向,今有北斗卫星定位九州。首期节目主题是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学家则是“北斗狂人”林宝军。从2011年起,林宝军任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全面主持导航卫星研制工作,带领团队攻克了数十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北斗系统从区域向全球拓展的诸多难题。


主题虽属高精尖,但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未来中国》展示科学成果如何改变生活,畅想科学如何塑造未来。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5位青年科学团成员用外景探访、实验、脱口秀等方式进行科普竞演,多角度科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在青岛港,一台台重达30吨的全自动引导车有条不紊地自行运转,无需人员驾驶就可以将货物运送到指定位置,这背后的功臣便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学青年团成员薛来先将一支笔的笔帽固定在一根柱子上,再将笔身固定在数米开外的全自动引导车上。在北斗的高精度指引下,车辆前进,笔身完美插入笔帽。


在没有导航的古代,人们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定位?青年科学团成员刘博洋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博士,他在科普竞演环节发挥专业优势,融入擅长的手工制作元素,用了1个月时间研究复原郑和下西洋时的导航“黑科技”——牵星板。正是运用这个天文定位测量工具,明代郑和船队能将航海误差控制在40公里左右。


在节目里,科学家分享科研路上不为人知的故事、对科学前景的思考和那些苦尽甘来的荣耀时刻。《未来中国》第二期聚焦材料科学,邀请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赵东元。


2021年11月3日,由赵东元领衔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天一早,赵东元拎着装有国家大奖的帆布袋出现在复旦大学校园里。这一幕被拍下,“院士拎帆布袋领回国家大奖”上了热搜。


“领完奖我就回到上海,因为第二天还要给学生上课。他们说想看证书,就装在袋子里带去上课了。”赵东元说。


2001年左右,介孔材料都局限于无机材料,赵东元组建科研团队苦战五年,最后在一名学生启发下打开思路,首次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的新方法,突破介孔研究的大难题。


对于未来研究与应用方向,赵东元在节目中说:“希望介孔材料像乐高玩具一样,通过充满创意的拼接组织,不断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新材料。”


用综艺呈现科学力量,以大众化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


去年10月底,《未来中国》进入具体筹备和制作阶段。把科学家请上舞台,运用综艺形式展示科学魅力,深入浅出地解读前沿科学——这一节目模式没有现成“模板”,原创研发面临挑战。


“科学类访谈、综艺节目都有不少,但大多比较小众化。我们希望能有所创新,让小众的科学类节目‘出圈’,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陈辰说,为了把前沿科学做得易懂有趣,除了重量级科学家,《未来中国》特别设置了“科学青年团”这一群体角色。


科学青年多是“跨界青年”。比如,脱口秀演员庞博曾在中国科学院学习,给卫星写过代码;唐骋是哔哩哔哩网站科普大号“鬼谷藏龙”“芳斯塔芙”的运营者,拥有多年科普创作经验;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徐晔是整形烧伤外科医生,曾在《中国医生》纪录片中出镜走红,他在节目中介绍了自己手术过程中使用过的转基因猪皮、罗非鱼皮等材料,还公开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创的一种新型3D生物材料打印技术……


脱口秀演员徐志胜是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士,一开口就“调侃”自己很难和别人解释清楚自己学的专业,并笑称自己“不是学材料的‘材料’”。他在节目里大开脑洞,称女娲是“材料学专家”,浪漫诗人李白对材料学亦有贡献。


尝试用脱口秀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是《未来中国》的吸睛点。陈辰认为,脱口秀演员具有舞台表演经验,而且脱口秀的形式能带动现场气氛。


“在科学青年团成员的安排上,我们做了很多功课。外表形象、人气热度等因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内涵’。”陈辰介绍,科学青年的业务能力和科学素养均要过硬,他们有的具备和当期话题相关的学科背景,更多则是跨专业,但共性是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我是把它(牵星板)当作一个学术研究去做的。”刘博洋告诉记者,古代牵星板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但并没有留下实物,仅能凭古书中有限的记载进行研究和复原。


台上的科普竞演时间不过几分钟,台下的研究却长达一个多月。“今年整个1月份,我都泡在各种原始文献和古籍资料里,读了大量研究论文,看前人如何理解牵星板、已经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刘博洋说,不少研究者选用从小到大排列的正方形板子,他认真分析了在使用牵星板时构成的几何关系,认为这是一个会增大测量误差的设计方案,而长方形板的误差会更小。


刘博洋买回木料,拿起锯子一点点切割制作长方形牵星板。做好后,他亲自跑到与郑和下西洋时纬度接近的海南岛,凌晨爬上山顶“夜观星象”,抓住云雾消散后短暂的“窗口期”测试牵星板的准确度。功夫不负有心人,事实证明,刘博洋制作的牵星板测量误差很小,实验成功。


“这些年轻人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他们对待科学态度严谨,肯下功夫,而且不迷信不盲从,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他们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引导,某种程度上也是榜样。”陈辰说。


科学家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榜样和偶像,科学、理性、智慧应该成为中国年轻人崇拜的品质


《未来中国》并非一个简单的科普知识类节目,它着眼前沿科学,也关注人文价值。“不是告诉你物理学原理,牛顿力学或者相对论,我们想要看到人、看到科学家,看到他们的科学思想和价值观。”陈辰说,节目希望给观众带来一种人文意义上的激励。


2020年底,“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回到母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加活动,师生夹道迎接、高喊欢迎口号,校园秒变“追星”现场。


陈辰从新闻上看到这个场景,深受触动,这让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科学家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榜样和偶像,科学、理性、智慧应该成为中国年轻人崇拜的品质。我们觉得应该做一个树立科学榜样和科学偶像的节目。”陈辰说。


一个时代流行什么、尊崇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偶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启蒙青少年的科学思想,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榜样成为最闪耀的“时代偶像”——这是《未来中国》节目的愿景。“中国科学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大家尊重科学家、致敬科学家、学习科学家,这是我们节目创作的丰厚土壤。”陈辰说。


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钟南山发表致辞,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相信青年人会以很多科学家,包括这次参会的科学家为偶像。但是我们成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通过偶像学到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为什么。


林宝军说到做北斗的原因时提到,北斗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国之重器,“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你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处处受人限制”。在提起用“湛卢”形容北斗的原因时,他说,湛卢是“仁者之剑”。“就像我们建北斗是为了造福全人类,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我们的中国航天人有足够的底气说出‘北斗是为了造福人类’!”


“在回忆北斗三号首发星发射成功的情形时,林总一度哽咽,我们也被打动了。”刘博洋说,科学家们无限热爱自己的事业,把个人理想与科学事业、国家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人成为偶像,才能给予我们年轻人正确人生道路的指引。”


“用科普形式表达科学成果,不是降低,而是在提高科学水平”


“好节目,有深度”“我喜欢这个节目,应该多些这样的综艺,让年轻人更了解科学,产生兴趣”……在网络视频平台上,《未来中国》弹幕里是清一色的喜爱和点赞。


在短视频平台开号讲课、进抖音直播间做科学演讲、上综艺节目和年轻人畅谈,越来越多科学家走出实验室为科学“代言”,开辟科普新途径。一些科学家走红“出圈”,粉丝“满天下”。


在《未来中国》第三期节目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畅谈中国深海研究的起步与发展,讲述他深潜研究的梦想与现实。被问及当下迫切想要实现的愿望,汪品先说,其中一个是完成科普书的编写。


63岁主持南海首次大洋钻探,75岁担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82岁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南海,86岁入驻视频网站“吸粉”百万——无论科研还是科普,汪品先都做得风生水起。


“‘红’代表着一种影响力,科学需要这种影响力,社会也希望有更多科学家拥有这种影响力。”在汪品先看来,科普在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科学传播,更具有改变社会的价值。


“用科普形式表达科学成果,不是降低,而是在提高科学水平。”汪品先说,高质量科普需要科学家的参与,做科研的专业人员有着做高质量科普的天然优势。科学家可以和媒体一起探索更适合科学的传播方式,通过科普把科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力真正地、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2021年12月31日晚,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2科学跨年之夜”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及全网多平台联合播出,超过600万人次收看。刘德培、高德利、樊代明、孙宝国、苏东林等11位院士专家接力演讲,为广大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跨年盛宴。


创新是科研的永恒主题,科普也是如此。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融入科学知识传播的跨年新方式让人眼前一亮。采用跨年科学演讲这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科研进展、弘扬科学精神,也是科普形式的成功探索。


刘博洋也一直在做科普工作。从2014年开始,他发起成立天文教育公益组织“青年天文教师连线”,将天文教师和天文爱好者集结起来,走进北京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课堂普及天文教育。在他看来,科学的未来在于年轻人,科普的一个深远意义就是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帮他们找到想要探索的方向。


“让更多人尊崇科学、爱上科学,让年轻人产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这是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走向科技强国的希望所在。”刘博洋说。


上一篇:色盲不再是障碍缺陷,徐志胜的色盲传奇,他用色盲点亮脱口秀!

下一篇:美媒:前白宫医生认为拜登在“精神或身体上都不健康”

免责声明:该文由项目方自行发布,玉竹加盟网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以上信息不代表玉竹加盟网的观点和立场。市场存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要咨询

 免费咨询微信:yuzhuw666

请填写或选择常见问题

  • 项目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加盟商了吗?
  • 我想详细的了加盟流程,请联系我!
  • 留下邮箱,请将详细资料邮件给我
  • 代理/加盟鱼你相伴能得到哪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