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野草》:在诗与散文之间

玉竹加盟网 2023-07-05 12:38:01

【导读】《野草》作品节选全文四万余字,刊于2023年第3期节选1923至1926年,鲁迅在兄弟失和、被逐出大家庭的至暗时刻,从“呐喊”坠入“彷徨”,面临人生艰难抉择:是悲观消沉走向黑暗的深渊,还是挣扎奋起而重见光明?是在怨恨中了此一生,还是在心中继续培育爱的种子,迎接生命之花重放?鲁迅创作《野草》,写下爱恨情仇的故事,抒发失望绝望的情感,描绘世相,思索哲理,自觉不自觉间,他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一种诗性的散...


《野草》作品节选全文四万余字,刊于2023年第3期







节选1923至1926年,鲁迅在兄弟失和、被逐出大家庭的至暗时刻,从“呐喊”坠入“彷徨”,面临人生艰难抉择:是悲观消沉走向黑暗的深渊,还是挣扎奋起而重见光明?是在怨恨中了此一生,还是在心中继续培育爱的种子,迎接生命之花重放?鲁迅创作《野草》,写下爱恨情仇的故事,抒发失望绝望的情感,描绘世相,思索哲理,自觉不自觉间,他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一种诗性的散文,一种散文的诗,让他得以在诗与散文的对立和融合中,在词句与现实的“对仗”中袒露真情,咀嚼内心。这些作品篇幅短小,但奇特、精警、深刻,是血气蒸发出的文字。鲁迅十分珍视,曾说“技术并不算坏”,在结集时撰写《题辞》宣布:“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野草》蕴含着鲁迅的诗学和哲学。鲁迅在初到北京的六七年间(1912-1918),在苦闷中致力于抄录古书,搜集碑拓。一面为学术研究做准备,一面也是消磨时光。如《呐喊》自序中所说:“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他在孤寂中保守了身心的平静。现在,在大家庭破裂、兄弟失和后,他沉入的是自己的内心,而这内心波涛汹涌,不像旧书典籍静如古井水。从八道湾十一号搬出后,鲁迅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彷徨”期。他在《<自选集>自序》中回顾这个时期《野草》和《彷徨》两部文集的写作过程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布不成阵”,是就社会团体层面而言;实际生活中,鲁迅也布不成阵了:他离开了济济一堂、规模整齐的大家庭,租住砖塔胡同绍兴同乡的三间房屋。在这个临时的居所,鲁迅创作了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以绍兴故乡的鲁四老爷家宅为空间背景,写绍兴的年节风俗。小说具有象征意义和反讽意味:受过新式教育的“我”,回到故乡,诸般不适应,特别是遇到一个可怜的妇人,听到一个凄惨的故事,心绪不宁,仓皇逃离。传统年俗“祝福”的温馨气氛与现实悲苦纠结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构成辛辣的讽刺:祥林嫂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毁灭性一击。小说最后一段虽然诗意浓郁,但读来总觉得年味不对,回想全篇,读者的心如铅一般沉重: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从“呐喊”到“彷徨”,对鲁迅文学道路特别是小说创作过程是既合乎实际又富有文学色彩的描述,但如果以此描述他个人生活,揭示的却是十分痛苦的经历。鲁迅在现实中陷入了彷徨状态,在文字上的主要表现是书写自我的笔墨增多,因为没有了对话的伙伴,只好沉入内心,自我诘问。为民众病苦呼吁,为社会进步担忧,是《呐喊》时期创作主调;到《彷徨》时期,虽然家乡生活仍然是作品的主要题材,但人物身上明显增加了抒情性和个人印记。“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是《祝福》中的祥林嫂临死前终极之问,被问得窘迫不堪的“我”在小说中只起到开首结尾、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在《在酒楼上》,主人公的独白成了主要叙述方式,即便有对白,也多是精心设计的“自我对话”。“我”和吕纬甫“在酒楼上”的对话是小说的主干,但“我”与吕纬甫实在是可以合二为一的,吕纬甫是“我”有意“邂逅”的另一个“我”——是“我”安排他上楼,为他备了酒菜,让他讲述他(也是“我”)的故事。《在酒楼上》是鲁迅自叙传成分较多的小说之一,是理解鲁迅“彷徨”时期小说的一把锁钥。它采取的是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以主人公的独白推进叙事进程。曹聚仁1956年从香港到北京,到八道湾拜访了周作人。回港后,曹聚仁写信《与周启明先生书——鲁迅逝世二十年纪念》,其中追述两人有关鲁迅小说的谈话。说到鲁迅最好的小说是哪篇,曹聚仁说,鲁迅自己推荐的是《孔乙己》,因为写得从容不迫,而一般人看重的《祝福》则“气急海颓”(绍兴土话,从容不迫的对面),不一定是鲁迅自己最喜爱的。曹聚仁说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在酒楼上》。周作人表示同意,并说,这是最富有鲁迅气氛的小说。法国作家法郎士曾说,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即便虚构人事,作家的气质也会幻化成一种氛围,弥漫在字里行间。福楼拜也说过,杰作的奥秘就在于作家的气质与作品中的氛围一致。鲁迅作品中的气质是怎样的呢?是孤独和沉郁的气质,是特立独行的精神。彷徨时期的鲁迅,就像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因对社会失望而躲上酒楼。如此延续下去,颇有象征意义的,鲁迅在上海,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躲进小楼”。小说开篇渲染“我”回到家乡后的忧伤和落寞情绪: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鲁迅写《在酒楼上》等小说的同时,还写了很多短小的篇什,有的抒情,有的记事,类似杂感,但比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偏重社会批评的“随感录”更多文采和诗意。这种文体的雏形是1919年发表的七篇《自言自语》。1933年,他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谈到这种文风产生的原因:“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野草》创作于鲁迅的新住处。1924年4月,鲁迅与母亲、妻子住进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院,进入了新的生活状态。从八道湾的三进院落的大宅子,到现在的一进小四合院,空间陡然缩小,家庭成员减少:一家三口,就是加上“李妈”“吕二”或者别的佣人,还是显得人丁稀少,而且全是中老年人。在这个狭小的院子里,鲁迅写下二十多篇“散文诗”,记录他在人生重大转折时期的情思,写给自己,写给弟弟,写给身边的青年朋友,当然还有,写给恋人。《野草》的情节和思绪大多来自夜间、梦中的奇思妙想,是鲁迅人生之秋结出的奇异之果,有对现实社会的描述,有对历史的反思,有爱情的迷恋、沉醉和迟疑,有对自我的深刻的反思,也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觉醒。这也是一次文体的创造,是散文的凝练,是诗的变形。文字在鲁迅手中,像一块魔方,形成不同的图案;像一具变形金刚,变换出种种新体格:似散文,似戏剧,似新诗,似寓言……《野草》是鲁迅一生诗歌创作的枢纽,也是他的整个文学生涯的一个大转折。这个时期,他经历了人生的大痛苦——如果从反面看的话,也是人生的“大欢喜”。这种大痛苦和大欢喜,让他在写作《野草》的过程中,竭力寻找奇特的表达方式。在沉入自我的过程中,鲁迅并没有因此就逃避现实。一方面,他正经历着坎坷,荆棘,陷阱,现实的混乱、驳杂、丑陋,带给他很多精神困扰;但另一方面,现实也让他清醒,甚至让他精神健旺,激发他的斗志,给他启示。接触现实,让他感觉自己在人间。《野草》中的“我”,并不只在沉吟等待,也在行动。在与外面世界的对立中,“我”思想激烈,内心焕发充沛动力,渴望走出禁锢。


上一篇: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征收时,这些文件签字一定一定要谨慎!

下一篇:哪个正能量的句子,曾给你动力和希望? 1、“乾坤未定 你我皆是黑马” “乾坤已定 我便逆转乾坤” 2、你的未来藏在你现在的努力里。 3、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4、你喜欢的人那么优秀,

免责声明:该文由项目方自行发布,玉竹加盟网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以上信息不代表玉竹加盟网的观点和立场。市场存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要咨询

 免费咨询微信:yuzhuw666

请填写或选择常见问题

  • 项目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加盟商了吗?
  • 我想详细的了加盟流程,请联系我!
  • 留下邮箱,请将详细资料邮件给我
  • 代理/加盟鱼你相伴能得到哪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