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离开北京去原始森林,没信号还要生火,只为祖辈养的50头驯鹿

玉竹加盟网 2023-07-01 02:21:08

【导读】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只知道给圣诞老人拉车的驯鹿,却不知道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饲养驯鹿了。四百年前,鄂温克族带着他们的驯鹿,从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迁徙到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如今,一位在城市长大的鄂温克族小伙雨果,在2018年毅然离开繁华的北京,回到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原始森林,和妈妈一起照顾着和鄂温克族相伴千百年的驯鹿。现在的雨果和妈妈,还有他们养的驯鹿他们属于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敖鲁古...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只知道给圣诞老人拉车的驯鹿,却不知道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饲养驯鹿了。


四百年前,鄂温克族带着他们的驯鹿,从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迁徙到中国大兴安岭地区。


如今,一位在城市长大的鄂温克族小伙雨果,在2018年毅然离开繁华的北京,回到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原始森林,和妈妈一起照顾着和鄂温克族相伴千百年的驯鹿。



现在的雨果和妈妈,还有他们养的驯鹿



他们属于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敖鲁古雅,现在部落只剩下62户,养驯鹿的人家更是只剩十几户,但这个民族和鹿的故事,却永远有着无可取代的独特魅力。



巴拉杰依(左)和孙子雨果 (摄影/王晓东)



你知道动物都是怎么交配的吗?


到底有多少动物是牢底坐穿兽?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点点关注↑


万物灵熊探长


每天带你看最奇怪最有趣的动物知识!


>>“森林之子”敖鲁古雅<<


四百多年前,“使鹿部”住在贝加尔湖西边,是鄂温克族人数最少的一支;人数最多的是“索伦部”,而“索伦”也是过去鄂温克族的旧称。至于第三支则是“使马部”,以前又叫“喀木尼堪”,现在也叫“通古斯”。


在使鹿部中有一个小部落,因为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敖鲁古雅河流域,所以他们会自称为“敖鲁古雅”,在鄂温克语言里,意思是“杨树林茂盛的地方”,他们就是养驯鹿的游猎部落。



敖鲁古雅小孩和驯鹿



相传最早的驯鹿是鄂温克的祖先在狩猎时带回的,后来人们发现一直在森林里生存的驯鹿,不仅聪明通人性,耐力、体力都强,于是驯鹿就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被称为“森林之舟”


在鄂温克语中,野生驯鹿叫做“索格召”,家养的驯鹿叫做“奥伦”,而除了驯鹿,大兴安岭森林中的驼鹿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他们把驼鹿称为“犴(hān)达汗”,简称叫“犴”。



这是个头超大的驼鹿



敖鲁古雅鄂温克一直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的森林里,他们牧养驯鹿,以渔猎为生,根据季节变化迁徙。


主要的食物就是名叫“列巴”或者“格列巴”的烤面包,夏末秋初采摘野生蓝莓、山丁子、稠李子等野果,做成果酱储存起来。等秋天驯鹿交配之后,来年五月到十月就有鹿奶可以喝。



烤好的列巴和蓝莓果酱



他们不会农耕,以狩猎为生,吃的肉食就很丰富,驼鹿、狍子、野猪、熊、松鼠、野鸡等等动物都是他们食物来源。


猎到驼鹿、狍子这些动物之后,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会生吃它们的肝和肾,主要是为了摄入其中富含的维生素B,用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二十多年前纪录片中打猎的鄂温克人



剩下的鲜肉就烤或者涮着吃,这些涮肉大多是半熟带着血丝的,他们认为这样的肉吃了容易消化,营养也最高。剩下吃不完的肉,就会晾晒成肉干保存起来。



正在晾晒的肉干



虽然和生活在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一样会迁徙,不过两支鄂温克人的房子完全不同,草原上的鄂温克住蒙古包,敖鲁古雅鄂温克的“房子”则是用桦树皮和松木杆搭建的“撮罗子”,形状像是不封顶的帐篷。



撮罗子,围栏上晾晒着兽皮



到了迁徙的季节,敖鲁古雅鄂温克的男人会先去下一个居住地搭建新的“撮罗子”,女人们就在后面收拾东西,用他们从小养大的驯鹿慢悠悠驮运到新的家里。



过去沿河迁徙的敖鲁古雅部落



>>和鹿作伴的敖鲁古雅<<


对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来说,驯鹿是他们的家人。曾经每个敖鲁古雅鄂温克人都会养驯鹿,会打渔捕猎,会用兽皮、兽骨制作衣物、用品,用桦树皮制作捕鱼用的船和居住的“撮罗子”。


野生驯鹿总共有17个亚种,分布范围其实不小,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上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都有它们的踪迹,是一种环北极动物



过去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生活着野生的中国亚种驯鹿,但现在已经灭绝了,只有敖鲁古雅鄂温克所居住的内蒙古根河市还人工饲养着几百头。


驯鹿看名字应该是驯化后的鹿,但认真来说,现在只有生活在北欧的拉普人中国的鄂温克人饲养的驯鹿才是半驯化的种群,其它基本都是野生的,数量还不算少。


在古时候,除了鄂温克族,生活范围相近的鄂伦春族其实也养驯鹿,只不过鄂伦春族大约在300年前改成驯养马,如今就只有敖鲁古雅鄂温克人还一直饲养着驯鹿了。



敖鲁古雅部落最后一位女酋长和驯鹿



在鹿科动物之中,驯鹿单独分为一个驯鹿属,也是唯一一种雌雄都长角的鹿。它们一直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地方,成年体长大约是2米左右,肩高最大能长到1.4米,雄性再加上50—130厘米长的鹿角,看起来个头就非常高大。


雌性驯鹿的角要小一些,但是分叉和雄鹿一样很多,每年也会正常换角。脱落下来的鹿角和鹿骨在鄂温克人手中,就会被制成各种各样的用品和工艺品,比如酒杯、刀柄、雪铲之类的。



敖鲁古雅部落的人带着自己的驯鹿



鄂温克人养驯鹿的方式,用今天的话来说还挺“佛系”。他们本来就是在森林里到处游猎的部落,并不会像饲养别的家畜一样把驯鹿固定关在笼舍里。


虽然鄂温克人总会在自己住的房屋旁,用栅栏给驯鹿们围出一片“房子”,但那主要是给母鹿和刚出生的小鹿住的,或者在气候恶劣的时候给驯鹿们保暖,帮它们挡住天敌等等。



用树干搭起的栅栏



鄂温克人会给每一只驯鹿系上鹿铃,平时就让驯鹿自己去森林里找吃的,在居住地附近自由活动。



森林里的驯鹿



大兴安岭里的驯鹿最喜欢吃石蕊之类的苔藓植物,蘑菇、嫩枝叶之类的食物它们也吃。当一片地方的石蕊吃光的时候,这里的猎物也打得差不多了,驯鹿和鄂温克人就会一起迁徙到下一个有石蕊的地方,这就是“逐石蕊而居”



夏天森林里蚊虫很多并且杀伤力很强,鄂温克人就会收集潮湿的朽木糟木,在林间空地点燃,用烟气给驯鹿驱蚊。这时候的驯鹿也会很乖巧,一看见烟雾升起,就会过来在火堆周围休息。



围着火堆的驯鹿



每年秋天是驯鹿交配的季节,公鹿们用完全硬化了的鹿角打架争夺雌性。因为鹿角分叉非常多,有时公鹿的角会缠在一起,如果没人帮它们分开的话,最后两头驯鹿很有可能都会因此而死。



两头打架的驯鹿



冬天没有嫩枝叶,苔藓和草被大雪覆盖,驯鹿们很难靠自己找到食物,基本不会离开人们的居住地,鄂温克人就会给它们喂豆饼、苔藓和盐,一起度过大雪封山的季节。


母鹿会在第二年4—5月产仔,鄂温克人会帮忙照顾它们,给母鹿补充营养,也会取用它们的奶调制成稀奶油,配上烤好的“列巴”和果酱,以及猎回来的肉,就是一顿丰盛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美餐。



因为这么“佛系”的驯养方式,所以鄂温克的驯鹿一直都是半野化的状态。因为中国境内并没有别的驯鹿种群,所以这些驯鹿一直都在近亲繁殖,基因状况不是很好,从1950年开始,数量长期不足1000只


尽管如此,在从小和驯鹿一起长大、听着鹿铃声入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眼中,这些驯鹿非常通人性,也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同伴和家人。



然而,没有人能阻挡时代发展的洪流,在失去猎枪、下山定居不再游猎之后,如今还愿意在森林里养驯鹿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只剩下几十人了。


>>历史变迁中的敖鲁古雅<<


鄂温克族的起源,那就要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了,那时他们的祖先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以渔猎为生。


现在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在历史上其实曾长期属于中国,因此,北魏、唐朝、元、明、清时期,中国都和鄂温克祖先互相有接触,从唐代开始,这些朝代还用各自的方式管辖着鄂温克族,接受他们的进贡。



从1633年到1640年还没入关的满清先统治了鄂温克族的“索伦部”,又接连统一了当时还叫“喀木尼堪”的“使马部”和“使鹿部”。


十七世纪中期之后,沙皇俄国翻越过乌拉尔山脉,试图入侵黑龙江地区,于是清朝就将鄂温克族从贝加尔湖迁到了现在的东北和内蒙古一带。



二十多年前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和他们赖以为生的猎枪



索伦部以农耕为生,通古斯部擅长在草原上游牧,而使鹿部就此开始在大兴安岭里过上了游猎的生活生活。


使鹿部鄂温克在南迁之前生活在贝加尔湖西边,那里有着宝石矿脉,所以曾经去那里挖宝石的突厥人就会叫他们“雅库特”,意思是“生活在产宝石之地的人”,后来俄罗斯人也会这么称呼他们。



虽然分为三支不同的氏族,不过在他们民族内部一直自称为“鄂温克”,于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7年,就按他们的意愿通称为鄂温克族


清朝初期,沙皇俄国一直没放弃入侵,八旗军队中的鄂温克族官兵勇敢地和外敌作战,其他鄂温克族人也给清军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在清代古籍中也记载过“索伦劲旅,从前效力最多”这样的评价。



上世纪二十年代拍摄的索伦部族



到了近代,我国北方被俄、日等帝国主义侵略,鄂温克族依然延续祖先的血性与大义,参与进了东北地区义和团的反帝国主义战争中。


再后来不管是辛亥革命后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鄂温克族都积极投身于战场,甚至在抗战胜利前夕,族里的猎人们还自发组织起来,将躲在大兴安岭深山中负隅顽抗的30多名日军全部消灭。



以前的鄂温克骑兵



但是,接连不断遭受战争和殖民统治的伤害,鄂温克族曾一度陷入人口锐减、民族危亡的地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恢复了元气。


1965年,生活在额尔古纳河边的鄂温克猎民搬迁到了敖鲁古雅河畔,在森林里打猎和饲养驯鹿,这个部落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原本是“森林之子”,是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1996年,他们不得不放下猎枪全面禁猎。


再到后来2003年,他们将曾经赖以生存的猎枪上缴。不能狩猎再加上当年洪灾频繁,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这一年走出了大山,生态移民到政府给他们修建好的水泥房屋中,定居在了内蒙古根河市。



但他们的驯鹿只能在森林里生活,因此部落中那些舍不得驯鹿的人,也就依然和驯鹿一起生活在森林中的猎民点里,只是现在愿意饲养驯鹿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还是越来越少了。


为了在淹没于历史洪流之前尽力留下这个部落的印记,作家迟子建以敖鲁古雅部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利亚·索为原型写出了著名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导演顾桃拍摄了记录玛利亚·索家族的纪录片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汗》,以及其他很多人都用各种方式留下的他们的历史。



导演顾桃(最右)和玛利亚·索一家人



女酋长玛利亚·索在2022年去世,她的孙女柳霞在森林里养了50年驯鹿,柳霞的儿子8岁就离开家乡去城市里生活,2018年突然从北京回来,陪着她在这片世代居住的森林中养着家里50头驯鹿,他就是今天的雨果索,也是这个古老部落年轻的历史记录者。



玛利亚·索和她家的驯鹿



我不愿睡在没有星星的房子中,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


节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


↑点点关注↑——————↓点点赞↓


万物灵熊探长


每天带你看最奇怪最有趣的动物知识!


参考资料:


《密林深处的美食:探寻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澎湃新闻网


《9.2分神作的主人公,我们眼睁睁看他变“疯”》 Vista看天下


《这个90后回到故乡,让“森林之子”走进大众视野》 光明网


《90后鄂温克小伙回家养鹿:儿时拍过纪录片,后来上了野鸡大学,在城市洗过碗、卖过血》 九派新闻


《迁徙》 纪录片


《最后的敖鲁古雅》 纪录片


《鄂温克族:驯鹿及其饮食文化》 中国科普网


鄂温克族 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鄂温克族、敖鲁古雅、使鹿部 百科词条


上一篇: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小伙隐居原始森林养50头驯鹿

下一篇:没电没网,湖南小伙隐居深山4年打造“世外桃源”

免责声明:该文由项目方自行发布,玉竹加盟网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以上信息不代表玉竹加盟网的观点和立场。市场存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要咨询

 免费咨询微信:yuzhuw666

请填写或选择常见问题

  • 项目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加盟商了吗?
  • 我想详细的了加盟流程,请联系我!
  • 留下邮箱,请将详细资料邮件给我
  • 代理/加盟鱼你相伴能得到哪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