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孩子低下头,就请父母闭上嘴!

玉竹加盟网 2023-06-28 09:04:14

【导读】在很多家庭里,都是家长一言堂,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一些家长主观武断,从来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由此导致了孩子与家长无话可说的局面。其实,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也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智慧,不要怕孩子强词夺理和狡辩,你给了孩子说话的机会,也给了自己了解孩子的机会,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你才会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看过一个达人秀节目,女子在达人秀上开始作画,笔法稚嫩拙劣,画了许久...


在很多家庭里,都是家长一言堂,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一些家长主观武断,从来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由此导致了孩子与家长无话可说的局面。


其实,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也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智慧,不要怕孩子强词夺理和狡辩,


你给了孩子说话的机会,也给了自己了解孩子的机会,


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你才会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看过一个达人秀节目,女子在达人秀上开始作画,笔法稚嫩拙劣,画了许久都看不出轮廓,没有耐心,不明就里的四位评委,不约而同地灭了灯。


但在女子泼上白粉后,女子的作品瞬间震撼全场。


女子在达人秀现场“乱画一气”,四个评委逐渐失去了信心,都在不耐烦中按下了淘汰的红灯。


但是当女子含泪在画作上喷上了白粉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一幅惊人的画作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生活中的父母,像极了视频中的评委,很多时候,多点耐心给孩子,孩子会比你想象中优秀。


要问截至目前最让我焦虑的育儿难题是啥? 


你可能都想不到—— 不是他的语数外,而是每日的屎尿屁。


儿子有习惯性便秘的问题,常常把我搞得焦头烂额。


最让我心烦的一次,是带他在国外长时间旅游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时差问题及饮食不规律,他居然整整7天没大便,把我给急得整个旅途忧心忡忡,都没玩好……


吃喝拉撒是上学前家长最最关心的事。


我们一家子人,几乎每天都在为儿子的这件“大事”焦虑,即便想方设法调整了饮食、给他多吃促进肠胃蠕动的食物,还是收效甚微。


但更要命的是,都6、7岁了,三天两头他的小内裤里还会出现便便的污渍!而且“屡教不改”!


我一直都觉得他是因为贪玩,才总憋着不拉大便,导致便便就自己跑出来,直接蹭到内裤上的。


所以每次看到这场景,我心里就一股火蹭蹭往脑门上涌,好几次都没把持住,冲着他一通发火: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连大便都控制不住!(错误示范请不要效仿)


半年前因为一次采访,和医生无意间聊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意料:这是习惯性便秘会出现的典型情况。


肠壁神经感受细胞传入大脑,才能产生便意,而孩子的这种情况,属于感受细胞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一点障碍,所以他不能敏感地察觉到便意。


也就是说,儿子那个内裤常出现屎渍的问题是病理性的。


在搞清楚这一切之后,我特别自责。


憋不住、便秘,都不是孩子的错,他自己也没办法控制,而我呢,不仅没帮助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还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责怪他这么大了还控制 不住大便。


所以现在我不再因为这件事责怪儿子,而是开始遵医嘱,


除了每天注意饮食外,让他每天晚上固定时间排便,甭管是否能大得出来,也有意识地在马桶上坐一会儿,来“叫醒”肠道的排便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终于能每天按时大便,虽然有些时候有点太少或太干,但从规律性上讲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


大概他的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和大脑之间的信息传导又顺畅了,自此以后,就再也没从儿子的内裤里看到过屎渍了。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知易行难,谁都知道要懂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但落实到每日的生活里,践行这些理念并不容易。


“我是经常蹲下来和娃说话的,也曾逛公园时候特意蹲下来看看娃的视角中能看到什么。


我以为自己是个好父亲 但是看到VR批评孩子的视角时,我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一个魔鬼。”


“看了文章,警醒了自己。自己以前也犯了不少错误,委屈了孩子。我的心在滴血啊!改,改,改,自己一定要改掉错误。感谢常爸,希望常爸,以后多发这样的文章,多多提醒。”


“同理心是一种稀缺的宝贵的能力。”


还有人留言说,“一旦你想要发火的时候,不妨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你看着他肉乎乎的小脸,气就消了一大半。”


所以今天我决定写这篇文章,希望我们都能时刻提醒自己,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


不是他“不听话”,而是我们自己没有从孩子的视角,给到他们大人应有的帮助。


接孩子放学,在学校门口看见一妈妈在训孩子。


断断续续地听见她说:“你这孩子怎么总是这样?老惹是生非,太不听话了……你以后还这样吗?”


孩子低着头,搓着红领巾,不说话


我听着有点难受,仿佛自己是那个被训斥的孩子,默默祈祷这一刻赶紧过去。


同时,我也深知这个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一次是豆豆在学校被一个小朋友推倒,额头擦破了皮,我和对方的家长被请到学校。


其实,没什么事,就是豆豆在操场上翻跟头,那个小朋友按了他一下,头磕在地上,擦破了点皮,仅此而已。算不上身体伤害,更造不成心理伤害。


老师在向我们陈述事件经过的时候,俩孩子已化干戈为玉帛,有说有笑。


对方的妈妈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不停地跟我道歉,也让她的儿子向我儿子道了歉。


我说没事,小男孩嘛,磕碰难免的。


妈妈可能觉得过意不去,想给我们一个交代,训她儿子说:“你怎么老是惹麻烦?看把人家弄伤了吧,你要是再这样,我就告诉爸爸。”


小男孩低着头,一副“我知道错了”的神情。


妈妈或许正在气头上,依然在指责: “你真是太不省心了,不好好学习,净惹是生非。知不知道错了?啊?知不知道?”


正是放学时间,小朋友开始排队了,老师看孩子没事,家长也不介意,就让俩孩子去收拾书包了。


在门口等儿子的空隙,那个小男孩耷拉着脑袋受训的样子在我的脑海萦绕不去。


他无缘无故按别人的脑袋,是不对。大人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又对吗?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那么,在孩子道歉的时候,实际目的已经达到了。


那么,“你老是……再这样……太……净……”这样的字眼,是教育孩子的需要,还是为了让


孩子心存愧疚?或者是习惯性的抱怨?


从孩子耷拉着的脑袋看,显然是后者。


妈妈的话要么“轻轻地走,一如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要么“像乌云遮住了阳光,在孩子的心底抹上一层自责的掠影。”


无论哪一种应该都不是教育的目的。


我这么说,不是要责怪妈妈。作为一名男孩的母亲,我亲身体验过孩子“总……”, “老……”“太……”等让人崩溃的时刻。


说白了就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屡教不改,明知故犯。”


以前,我也像这位妈妈一样,训一顿了事。以为这样就教育了孩子。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层次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安全需要是最基础的人类需要之一,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生理需要。


对孩子而言,安全需要不仅仅是生命安全不被威胁,生存环境安全同样重要。


当一个人的内心感觉安全,他便不需要动用过多的力量对抗恐惧和不安,才有改善行为、遵守规则、认真学习的基础。


反之,为什么吼叫、打骂很难产生真正的管教效果?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动用了过多的心理能量,用于防范“恐惧”和施加“对抗”。


当孩子面对大吼大叫面目狰狞的父母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只想捂紧耳朵,让这场暴风雨快点过去,至于父母说了什么,他们无暇听、也无法照做。


李玫瑾教授曾说:“父母发火时,孩子的那种害怕,就像被几只老虎逼到了墙角”。


而面对孩子的“无动于衷”,我们更忍不住提高音量,说更难听、恶毒的话。


事实上,就像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中描绘的那样,孩子的内心在我们大吼大叫下,早已四分五裂。


这样的他,又怎么能接收父母的信息,又如何思考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改变?


时间久了,被吼的多了,内心也麻木了,甚至产生了抗吼免疫。任你再大声,他也无动于衷。


其实,父母偶尔一两次的吼叫对孩子的伤害并不大,最怕的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情绪的发泄口,把大吼大叫当做管教孩子的常用方式,还错怪孩子听不进去。


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妈妈的嗓子出现了问题,做了小手术,医生要求至少10天不能说话。


放学回家后的儿子,进门就嚷嚷:「我太讨厌我们的老师了,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如果是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会严厉地训斥他,但想到医生的叮嘱,妈妈只好保持沉默。


气愤的儿子,向妈妈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妈妈,今天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为什么我的努力和进步,老师都看不见……」


见妈妈没有说话,儿子接着说了自己的委屈,说着说着,竟然哭了出来,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抱了抱伤心的儿子。


儿子很快安静下来,对妈妈说:「谢谢你妈妈,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谢谢你理解我,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努力,让老师看到我的成绩。」


说完,就开心地去写作业了。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的: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情,孩子在说完话的一刹那,内心已经得到了滋养和疗愈。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听他把话说完。


为什么要听孩子把话说完?家长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对孩子的危害不可小觑。


首先,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心理,从而把自己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导致亲子关系走向尴尬的困境之中。


其次,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因为父母剥夺了孩子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


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受父母尊重,自我价值感严重受挫,从而导致孩子否定自我,自卑感开始萌发,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最后,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小一点的孩子,如果大人总是打断孩子,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语言发展受到影响。


为什么父母总是打断孩子的说话?


那么,为何父母会打断孩子的发言,让孩子没有机会表露自己的全部心声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父母缺乏真正的与孩子平等对话、倾听孩子心声、走进孩子内心的意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父母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话都是对的,自己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凡事都按经验来处理,结果导致与孩子交流时,总是以俯视的、非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


自然,孩子的话被活生生地截断了,难以说完,此外,不少父母都缺乏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


他们喜欢过早地打断孩子的话,常常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臆断地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导致亲子关系出现紧张。

美国心理学家娅玛图教授研究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认真倾听,会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产生一种平等意识,从而认识自己,找到合适的自我定位,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而获取更多的自信和健康发展的动力。

因此,父母们,从现在开始,请让孩子把话说完吧,请真正地把孩子当做朋友来对待,尊重孩子的发言,耐心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在倾听过程中,推心置腹地和孩子交流,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豆瓣网友@星辰丽丽说过自己的故事:


逛超市的她,买来两根甜玉米,回到家喊女儿和婆婆来吃。


女儿拿起一根玉米,就啃了一口,放回盘子,接着又拿起另一根,闻了一闻,又咬了一口。


看到这个场景,气不打一处来的她,怒吼道:「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玉米是你和奶奶一人一根的,妈妈平时不是教你要学会分享么?」


女儿吓得脸色苍白,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就想闻一闻,看哪个玉米香……」


「你什么你,你就想着你自己了,你怎么那么自私!」


听到她的苛责声,婆婆赶紧赶来,「孩子,奶奶吃不动玉米的,这些都归你……」


听奶奶这么一说,女儿「哇」地哭出声了,一边抹眼泪,一边哭着说:「奶奶牙齿不好,我咬一口,看哪根玉米嫩,闻一闻,也是为了挑最香的给奶奶……」


大人总觉得轻易就能看透孩子,凭借自己的臆想,过多地打断孩子说话,甚至给孩子当头喝棒。


父母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扼杀的不仅是孩子的善意,更是孩子的心灵。


单纯的孩子,虽然懂得不多,但表露的情感却是真实的,他们毫无保留对家人表达的爱,一旦受伤,就会变得小心翼翼。


其实,在生活面前,父母从未长大,还不懂体会爱和被爱。


让孩子把话说完,别让你的呼来喝去,换来孩子的小心翼翼。


同事家6岁的儿子,上一年级的他,有天放学后,满头大汗地闯进办公室。


「妈妈,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事。」


同事见满头大汗的他,关切地说:「怎么一脸的汗,让你不要跑了,你就是不听,以后不要再跑了,着凉了怎么办?」


说完又是递温开水,又是擦汗。


「妈妈,我跟你说件大事!」


「你能有什么大事啊,赶紧写作业去吧!」


男孩不依不饶,继续说:「就是在今天下午的时候……」


「赶紧写作业去吧,别说了,妈妈要出去一下。」


对面的我,看见男孩失落的眼神,忍不住问他今天下午发生了什么大事。


原来,从没有获得跑步比赛冠军的他,今天下午得了第一。


男孩生气地说:「妈妈为什么不听我说话,我再也不想和她说话了……」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很少。


孩子成长路上无小事,比起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更希望父母关注他的点点滴滴。


让孩子把话说完,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养育孩子如同栽种花草一样,是需要时间来呵护的。


还有一次是,豆豆早上起床比较磨叽,当他坐下来吃饭的时候,我们已经吃好了。


如果等他吧,势必上班要迟到;如果不让他吃饭吧,又担心他挨饿。


正在我憋着一肚子火的时候,对大人的情绪后知后觉的豆豆,慢吞吞地喝下了第一勺粥。


已经等得很不耐烦的他爹,一把抓住他手里的勺子,大喝一声:“你要么端碗喝,要么就别喝。全家人等着你呢,还用勺子?”


豆豆也是气大,把勺子往桌子上一扔:“那我就不喝了!”


这下,爸爸的“权威”受到挑战了,他把孩子逼到墙角: “你还扔勺子?你凭什么扔勺子?你这么做是不对的。知不知道?”


豆豆低着头,似乎是哭了。


他爹余怒未消: “你还哭?你凭什么哭?全家都在等你,你知不知道自己错了?”


儿子不吱声。


他爹丝毫未意识到,现在不仅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自己还带有“恃强凌弱”的气势:“你磨磨蹭蹭是第一错,扔勺子是第二错。错了就要认,知不知道?”……


结果那天早上,豆豆没吃饭,我们也都迟到了。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且能够吸取教训的话,那天早上的冲突显然没起到这样的作用。


因为,自始至终,都是爸爸在告诉孩子错在哪里,知不知道自己错了,还试图强迫孩子认错,几乎没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再说,大人认为孩子在磨蹭,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磨蹭了吗?“磨蹭”的标准是谁定的?“磨蹭”等于“错”吗?……


孩子和大人的情绪不对位,孩子和大人的认知不对位,孩子和大人的标准不对位,


导致了孩子无法理解大人眼中的”错“究竟是什么。孩子还在迷茫,而大人也只能是发泄情绪而已。


还记得你的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吗?


当孩子刚学走路时,我们会站在远处伸出双手,在他快要摔倒时扶住他;


当孩子会走路后,我们会鼓励孩子自己走,不再随时扶他;


当孩子摔倒时,我们会关心鼓励他,安抚他。


过程中充满了信任性的支持。


虽然我们知道孩子会一次次摔倒,但还是相信孩子可以学会走路。


孩子从翻身、爬行和站立,从蹒跚学步到自己吃饭穿衣……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持续获得信任性支持,这就让孩子拥有了自主性。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需要探索更大世界时,这个过程会触发不少父母的焦虑。


“这孩子怎么这么慢?”“为什么怎么教都不会?”“这个都不懂,以后怎么办?”


打消这些焦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停督促。


甚至帮孩子做他们本该自己学习探索的事;觉得他们吃饭太慢,就会一直催;觉得出门穿鞋太慢,就干脆帮他们穿。


因此,焦虑的父母往往,就是这样无意识地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做决定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体验成功和失败的机会。


也就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功能就被父母取代了。


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逐渐没有兴趣,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那些都是父母的事。


没有兴趣的表现是拖延,深层原因是在对抗,孩子的自我功能无法充分发展,自主性受损,他们会感到失去自我。


这其实是非常恐怖的事。


你想想,如果你的领导会把任何事情,都事无巨细安排好,你只需要按照他的指令行动就可以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我会对这样的工作没有任何兴趣和动力,感觉这样的工作没有意义,因为事情做好、做坏都是领导的事情。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如此,所以,为了确保自我的独立性,孩子必须要对抗,所以你越叫他快点洗漱,快点写作业,他就越慢;


你越急,他就一定越拖。


回想我们的孩童时期,经常是莫名其妙被训诫一顿,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胆子大的,还嘴反击;胆子小的,悄没声息。


场景往往演变为,一个低着头,心里默念:说完了没,说完了没,什么时候才能说完?


另一个唾沫星子乱飞,越说越来气,或者,两个人唇枪舌战,鼻涕眼泪交织飞舞,最后两败俱伤。


如果说这是教育的话,无疑是无效的教育,也是情绪失控的教育。


好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在错误中得到成长。


像我儿子起床“磨叽”,比大吼大叫更好的解决方法有,早喊他起床十分钟;


提前打开房间的灯并打开音乐; 告诉他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早餐;若还是来不及,就不吃早餐,但是忍住不心疼不发火。


哪一种都可以有效地避开冲突。即使战争的警报拉响,只要父母放下手里的枪(闭上嘴),孩子在低头的瞬间,已然熄了火。


无声的语言,往往是最有力的语言。


再说我儿子同学的妈妈,她可以对孩子说:“我看见他的头上擦破了皮,你也承认了是你弄的,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


但是,你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而且我们不希望再发生同样的事。”


陈述事实,表明态度,就事论事,解决问题。这比情绪化的语言更接近孩子的心灵。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犯错在所难免。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任何时候,记得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转自网络


上一篇:这是我听到的最悲伤的故事:孩子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

下一篇:Coping with child sexual abuse 现实版《熔炉》悲剧发生,家长该如何应对

免责声明:该文由项目方自行发布,玉竹加盟网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以上信息不代表玉竹加盟网的观点和立场。市场存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要咨询

 免费咨询微信:yuzhuw666

请填写或选择常见问题

  • 项目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加盟商了吗?
  • 我想详细的了加盟流程,请联系我!
  • 留下邮箱,请将详细资料邮件给我
  • 代理/加盟鱼你相伴能得到哪些支持?